尼可雷斯·托普教授的解剖課_倫勃朗·哈爾曼松·凡·萊因油畫作品欣賞
海牙毛里茨海斯美術館 169.5×216.5厘米
荷蘭原來是尼德蘭的一部分。16世紀時,一個富庶的尼德蘭,卻被當時最封建與落后的專制國家西班牙所統(tǒng)治著。尼德蘭人民經(jīng)過幾十年的革命斗爭,才使北方諸省首先獲得了獨立,1609年,成立了荷蘭共和國。 荷蘭獨立后,經(jīng)濟迅速獲得發(fā)展,在隨之而來的思想自由中,產(chǎn)生了新興的民族美術趣味。美術很快從神話和宗教的狹窄范圍中解脫出來,把描繪對象推向更廣大的現(xiàn)實生活領域,便也不可避免地帶有為這一階級所特有的貪圖安樂的觀念。
在17世紀,荷蘭美術中的肖像畫成了最繁榮的畫種。畫家倫勃朗·哈門斯·范·蘭即是當時最有影響的肖像畫代表!赌峥衫姿埂ね衅战淌诘慕馄蕦W課》是當時阿姆斯特丹外科醫(yī)生行會委托倫勃朗畫的團體肖像畫之一,也是倫勃朗的成名作,作品突破荷蘭傳統(tǒng)的團體肖像畫的呆板程式,他力求在作品中,以顯眼的人體姿態(tài)和運動來表達最巨大的內(nèi)心情感。在構圖和人物神態(tài)上均處理得逼真而生動,因而受到好評。畫家為了使人物形象集中且有主次,畫中人物形象又要保持同等地位,各得其所、皆大歡喜。借上解剖學課來刻畫每個人的面貌和性格特征。
畫面上右側(cè)那個主要人物,即是醫(yī)學博士杜普教授,其余七人也都是真實的人物。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這是一幅富有情節(jié)性的肖像畫。在畫中,畫家著重突出了杜普教授。他獨坐在一邊,面對著七位學者,一邊做著解剖一邊闡述著人體的結構原理。七位學者:有的情不自禁地湊上前來吃驚而專注地看著教授所示的地方;有的手拿教材默默地思索;有的好象茅塞頓開;有的又好象如夢初醒……這豐富多采的表情,這鮮明的個性,這生動的姿態(tài),在這冰冷、蒼白的尸體的反襯下顯得異常生動。
作為團體肖像畫,當時大多數(shù)作品也如我們今天習見的團體像照片一樣,是平均排列的。而倫勃朗所創(chuàng)作的這幅肖像,則與眾不同,他將人物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,把所有被畫者組織在特定的情節(jié)之中。這種風格是深深被畫者所歡迎的,于是倫勃朗的訂件應接不暇了。 盡管如此,但每個被畫者的"肖似"必須符合要求。此畫作于1632年,其時畫家才26歲。倫勃朗的創(chuàng)造性肖像風格已風靡整個阿姆斯特丹。當然,有時也因其中一位被畫者未被擺在顯著地位而提出抗議。所以,肖像畫的收入雖然不少,但常常由于糾紛也不得不重畫一幅。
我們從這幅畫上看到了畫家的構思能力:主講人是著名的杜普醫(yī)生,他作為主要人物,占有畫面的一側(cè)主要位置,其余人物以各自專注神態(tài),有變化地穿插安排在一個有深度的平面上,使每個人物所處的位置互不遮擋,并且不受透視影響,大小基本相同,否則訂畫人是不接受的。教授在講述解剖原理與手術實踐的方法,顯得十分老練的樣子,其余的則凝神察看,聆聽老師的講述。光線是從左邊射來的,正好落在尸體和所有人物的臉上,使人物的臉部被描繪得更正確傳神。這種情節(jié)性肖像畫不僅反映了荷蘭新興資產(chǎn)階級對繪畫的新要求,也展示出那個時代對于科學的探求精神。 此外,為了滿足訂畫者的愿望,倫勃朗把8個人的姓名寫在一張紙上,讓畫上其中一個人拿在手里,這種蛇足,是不得已的。在那個時代,被畫者的姓名能留在畫面上是最高要求,畫家就作了這種巧妙的處理。不僅如此,畫家還在右下角斜放著一本很大的解剖學講義,這一道具從構圖上看,也是藝術家的高妙經(jīng)營。
大概倫勃朗也沒有想到,這幅《蒂爾普教授的解剖課》不僅使訂畫者非常滿意,而且使他幾乎在一夜之間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明星。從此,訂畫者源源不斷,倫勃朗也因此由一個普通的平民一躍成了顯耀的“貴族”。然而,難得的是,畫家并沒有為了維持這令人羨慕的“貴族”生活而墨守成規(guī),而是不斷地實驗、探索,不斷地突破自己。